精准扶贫一所大学的担当与作为青海日报
2023/1/15 来源:不详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pf/bdfyy/zjft/
“播种10天以后就可以喷除草剂,春季喷药是为了防止杂草丛生,等苗出来以后就不能喷了,如果再喷就要伤苗了。再则,除草剂要交替使用,不能老用一种,杂草也有抗药性……”5月22日下午15时,青海大学马铃薯产业技术团队负责人助理郭恒对正在向马铃薯田地喷除草剂的乐都区峰堆乡的一位村农民交代注意事项。
近年来,我省唯一的“”高校青海大学充分发挥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猪、饲草料十大农牧业科技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作用,通过畜牧养殖技术,油菜、马铃薯培育技术和青稞研发中心等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同时,构建医疗联合体,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服务,建立了包虫病、肿瘤专科联盟等医疗联合体,医院的帮扶合作,为提升青南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作出贡献。
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人员与农户商量藏香猪的育种情况。
科技人员指导农民进行地膜洋芋技术。本报记者赵静摄
科技扶贫创新驱动拔穷根
“大教授,我就知道你这几天要来。我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合作社进行高效养殖的26户牧民,分红得了48万多元,带动9户贫困户,每户也有2万元的分红,我们牧民们高兴得要跳起来了。这主要是你的功劳,我们把你糊涂(青海方言:非常、特别的意思)感谢,今天我一定要多敬你几杯。”
年8月的一天,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草地上,合作社理事长那木卡看见走过来的侯生珍教授,脸上笑开了花,一把攥住他的手,就往房子里拉。
牧民们看见侯生珍,也都高兴地围拢过来,亲热地问长问短。有牧民告诉他,按照他讲授的高效养殖方法,今年的羊养得特别好,自己分红得了不少钱;有的牧民当场请教他养殖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难题;更多的牧民则是邀请他到家中做客……牧民心里这位值得依赖,可敬可亲之人就是青海大学教授、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羊产业技术研发与熟化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
蚕豆是我省农牧民喜欢种植的作物。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拉扎村是青海大学联点帮扶村,年蚕豆产业平台首席专家刘玉皎带领团队以蚕豆种业建设为抓手,科技助产业扶贫收到了实效。
村党支部书记冷本才让感慨地说:“年我自己种了不到6亩青蚕14号,收入达元,自己的收入增长了一倍多,收入最多的尕藏尖措家收获了元,最少的也在1万元以上,蚕豆种业基地建设为拉扎村村民收入了40万元左右。”村民多拉太说:“去年我种的蚕豆亩收入超过了元,对我们村来说,这个效益是最高的。蚕豆秸秆还可养牛养羊,效果很好,今年我作为致富带头人种植蚕豆达30余亩,相信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更好,总之感谢青海大学科技人员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今年我种了亩甘蓝型油菜青杂4号,亩产公斤,比种植白菜型油菜青油21号增产43公斤,每亩增收了差不多元钱,总收入增加了10万余元。”年收获时节,我省油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4号在海拔米-3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地区喜获丰收,兴海县河卡镇宁曲村种植户多杰太兴奋地说。
说到科技扶贫带来的好处,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村委会主任申登福高兴地说,“通过科技人员的指导,我们上一村洋芋从食用薯变成了种薯,从原来的每斤三毛钱卖成五毛钱,又从五毛钱卖成一元了,成了全县的种薯基地。外面的人争相到我们村上收购种薯,村民的收入好了,大家也认可科学种田的好处了,这样我们村的经济也上了新台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助力、创新驱动,帮当地百姓拔掉穷根,无疑是答案之一。
产业扶贫是最有效最持续的扶贫措施,青海大学按着“科研+项目+基地”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在贵南县、共和县等8个县建成32个藏羊高效养殖及蚕豆种业等扶贫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累计实施多胎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质增效技术、中药材种苗繁育、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等科技扶贫产业推广项目11项。培育优势产业30个左右,覆盖约余个贫困村,涉及约0个贫困户,带动户增收在至0元之间。
格日力教授下乡为农牧民义诊。
医疗扶贫同舟共济暖人心
说起“包虫病”,很多人谈“虫”色变。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是导致我省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疾病之一,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群众称之为“虫魔”。
对于“虫魔”,医院副院长、我省包虫病救治专家樊海宁至今仍然记得年在班玛县救治的一位包虫病小患者。
患者是一位14岁的小男孩,父母双亡,和奶奶相依为命。后来被筛查出患有泡型包虫病,并且病情严重,需要做右半肝切除手术,手术难度非常大。看到在生命边缘徘徊的年幼男孩和奶奶的无奈痛苦,樊海宁勇挑重担。最终手术非常成功,看着本来都以为不可能有生还希望的孩子转危为安,家人和乡亲们流着眼泪为樊海宁献上了圣洁的哈达。洁白的哈达温暖着樊海宁的心,而那份深情厚谊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坚守。
随后几年,樊海宁在肝胆胰外科主任王海久的协助下,和医院包虫病诊疗团队群策群力致力于包虫病公益救助项目的推进。经过多方联系沟通,在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和国内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在我省推进包虫病防治公益诊疗、精准医疗扶贫等公益医疗救助项目,先后筹集公益救助资金余万元,为贫困患者解除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医院积极发挥在该院建成的青海省包虫病临床诊疗中心、青海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海省包虫病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青海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的学科优势,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开展包虫病临床诊疗工作的合作,包虫病诊疗团队的专家组成培训团,不定期在果洛州、玉树州等地区开展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普通外科疾病诊疗。
同时,开展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技术、普通外科常规手术、腹腔镜技术、手术麻醉技术的培训及现场示教指导,让规范化包虫病诊疗新理念、新技术下沉到基层,以精湛的医疗技术,热忱的合作帮扶、救助了更多病患,稳步推进精准扶贫。
年9月24日,海晏县哈勒景乡牧民们得知“老朋友”——青海大学格日力教授要来义诊的消息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