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润人心文明花正开兴海县曲什安镇
2025/3/9 来源:不详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乡风文明产业兴,生活富裕生态宜。法治民主和文明,崇德守法重品行。精神文明人人讲,学习先进树榜样。……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团结村,说起乡风文明四个字,村民们总会提起这首在村里传唱的快板。去年开始,作为村上文艺活动的组织者,村妇联主席王雪梅和几位村民一道编排了这个节目。此后至今,这个节目频繁亮相。“我们希望能用耳熟能详的文艺表演形式进行演出,让村民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到启发教育。”这样的形式并非个例。自年以来,全镇各村陆续成立文艺队伍。塔洞村的文艺演出队、大米滩村的威风锣鼓队、才乃亥村的女子舞蹈队……一支支“草根”文艺队活跃在群众中间,一个个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深受村民欢迎。深入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只是曲什安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如今,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文明新风正浸润着曲什安镇的田间地头……村风正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最近,才乃亥村发生了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情。16名党员带领群众利用7天时间,对村里那段被雨水冲毁的水渠进行了全面整修。1.2公里的水渠,参加劳动人数达余人次。“不得不说,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党员的荣誉感,而且进一步树立了党员在群众当中的形象。在解决群众问题的同时,也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才乃亥村党支部书记许炳胜看来,党员干部带头“动”起来,村上的风气就更好了,群众振兴乡村的热情也就更高了。正能量不仅弥漫在才乃亥村。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学雷锋等活动,曲什安镇组织镇机关党员干部、各村党员群众经常性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义务对全镇各村通村公路主干道、村内、村庄周边、河道周围等重点区域的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深入清理整治,到目前已开展20余次。“我们广泛发动群众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卫生做起,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乱堆、乱放、乱倒垃圾,加强对放养家禽的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塔洞村环境整治协会和大米滩村环境整治协会不定期组织会员对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地区进行卫生集中整治。曲什安镇社区与沿街商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环卫人员和环卫设备,每天定时对沿街垃圾拉运,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净化了环境,得到群众的好评。截至目前,镇上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8次。”提起这样的变化,曲什安镇副书记熊晓武一脸喜悦。文明乡风拂面,美丽乡村入画。漫步在曲什安镇各村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精神文明等为内容的文化墙随处可见。正如曲什安镇党委组织委员李敏霞说得那样,通过开展像环境卫生整治这样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这些标语不仅镌刻在墙上,更烙印在村民的心里。民风淳几个月前,才乃亥村制定了一条新的村规民约。“我们对红白事彩礼数额、宴席规模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不得超过20桌,每桌不得超过元,彩礼要控制在5万元以内。”这种做法,在村委会主任赵生成看来,“十分必要”。“在我们农村,娶媳妇可是笔大开支。很多家庭为了这件事债台高筑,往后几年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特别是有些人相互攀比、盲目跟风,原本的旧‘民俗’变成了‘恶俗’。通过村民民约把条条框框清清楚楚地定下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巧借村规民约提升乡风文明的做法正是顺应了群众的要求与期待。“村规民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对提升村民的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着重要的意义。”熊晓武说,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曲什安镇各村因村制宜,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在原有“三约”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和修改制定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更加符合实际的“三约”。“约”出来乡村文明新风,促进了乡村和谐健康发展。熊书记告诉记者,经过修改,各村将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维护稳定等纳入村规民约当中。执行过程中,要求党员带头遵守,带头执行,形成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的良好风尚,在全镇营造了和谐、健康、文明的良好风气。记者看到大米滩村党支部书记刘友继时,他正在村里的面粉厂忙活着。除了面粉厂,刘书记操心的还有村上的老年食堂。“烧一顿新鲜的,吃两顿剩下的,这是大多数农村老人习惯的生活方式。最近几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