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追踪丨海洋发展纳入多地ldquo
2022/6/10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近期,沿海各省(区、市)相继公布了关于制定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各地均将海洋经济作为区域发展、开发开放的重点进行谋划。
沿海经济带海洋强省●以大连为龙头深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带动作用,建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发挥大连的“中心港”效应,加快畅通陆海通道、完善集疏运网络、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对标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示范。发挥大连的化工研发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建设长兴岛——辽东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太平湾开发建设,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发挥辽宁沿海和港口资源优势,释放港口整合效能,大力发展公海铁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纵深,探索开辟融入东北亚经贸格局的陆海物流新通道。推进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沿海六市全方位加强合作对接,增强沿海开发开放整体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海洋渔业,壮大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探索打造“现代海洋牧场”。
沿海经济带港产城融合●加快打造高质量沿海经济带。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优化港口功能定位,实施港口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把秦皇岛港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把唐山港打造成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综合贸易大港,把黄骅港打造成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钢铁基地、全国一流的绿色石化及合成材料基地、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推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实施陆港集群建设工程,布局建设无水港,支持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
●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支持秦皇岛黄金海岸、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渤海新区加快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点。
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港产城融合●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进港口设施智慧化、港区管理智能化,建成国际领先的智能集装箱码头和港口智能管控中心,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全力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港口。构建贯通“三北”地区、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腹地运输网络,发展以海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加密集装箱班轮航线航次,扩大环渤海内支线运量,大力发展中转运输,促进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培育航运服务生态,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争取建设跨境贸易中心。科学划定港城边界,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设以专用货运通道为主干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深化“一港六区”统一运营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做大做强临港产业,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施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快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
经略海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深化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高效开发,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内陆“无水港”,推进海港、河港、陆港、空港联动,构建连内接外、通畅高效的陆海运输网络。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涉海高端服务业,加快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和金融港升级。
●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发展,不断积聚壮大海洋新动能。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做强海洋生物产业集群。推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支持“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设,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拓展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开展入海河流“消劣行动”“净滩行动”。加强沿海港口、船舶、海上微塑料等污染治理,探索海洋封闭倾废试点。统筹推进重点区域沿海防护林、河口、岸线、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综合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抓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长效治理。全面推行湾长制,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美丽海湾。创建长岛国家海洋公园。
陆海统筹港产城融合●沿海地区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湖海呼应、港产城融合,大力发展江苏特色的海洋经济,建设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成为新的增长极。
国际航运中心世界航空枢纽●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完善港航服务功能,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比重,促进航运服务业提质增效,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航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港航业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治理,加快同长三角其他省份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引领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调发展。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建设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全力拓展亚洲最高水平的洲际航线网络,推进芦潮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提升工程,推进上海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巩固上海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
山海协作海洋强省●大力推动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推进海铁、海河联运。
●大力建设海洋强省,深化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宁波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突出科技兴海,创新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强重点海岛开发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提高海洋环境防风险能力。推动山区跨越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做优做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完善新阶段山区政策体系,支持一批绿色发展重点县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推进“飞地经济”发展,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山海协作“海上福建”●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福州、厦门龙头带动作用,推出一批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探索跨市县联合招商,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统筹抓好重大产业协作链群建设。建设一批山海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共享,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环保治污、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健全跨地区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市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若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大力建设“海上福建”。坚持陆海统筹、向海进军,建设海洋强省。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强做优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海上牧场”。提升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建设智慧海洋。加快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构建一企主体、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做优做强做大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现代化湾区。强化海洋环境治理,推进岸线自然化和生态修复。
沿海产业带海洋强省●推进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
●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完善“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快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培育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临海石化钢铁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海洋牧场。加快推进建设滨海旅游公路,发展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以海岛旅游为主的海洋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自然岸线资源管控,强化海岸带、近海海域和海岛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国际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合作,加快建成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聚焦打造千万标箱大港,实施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行动,完善沿海岸线规划,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经济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行动,推动平陆运河、湘桂运河、黄桶至百色铁路、沿边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构建海陆统筹、海江联动的交通体系。
●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与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国际通关合作,在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慧海洋”碳汇试点●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南海资源环境调查和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水淡化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大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建设澄迈海上油田生产服务基地,建设海南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发展海洋科技,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加快建设海上救援基地,健全海上搜救应急反应体系。扎实推进南海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建设,加快三沙市建设发展。
●引导渔民“往岸上走、深海走、休闲渔业走”,加快推动渔港建设,支持深海网箱养殖。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试点,探索碳中和实现机制。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升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保护湿地,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水权交易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制度,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体制机制,持续绿化宝岛。
31个省市区域的“十四五”规划全文序号
区域
网址链接(点击进入)
0
全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