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奏响萨啦凯歌二三里资讯凉山
2023/6/12 来源:不详“萨啦”彝语意为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普格,彝语称“日史普基”,意为山垭口的草甸。
五易寒暑、几经鏖战,普格干部群众用一往无前、攻无不克的奋斗姿态逐梦新时代,共同谱写脱贫攻坚“志”在必得的普格答卷,让一个个新村新寨拔地而起、一项项富民产业结出硕果累累、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通向远方……描绘了一幅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萨啦”凯歌。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曾经“一步跨千年”的普格是凉山州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原有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37.34%。
年11月17日,经省政府批准,普格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6.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脱贫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乡三有”“村七有”全部达标,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聚焦基础奏响贫困群众幸福交响乐
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人如画中游,拔地而起的居民院落整齐有序,房前屋后,瓜果飘香,干净的水泥路通村入户,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醉了山水、美了田园、甜了村民。
甲甲沟村民沙马子呷和罗丹夫妇正在打扫自家的新建房。年结婚时,夫妻俩居住在又矮又破的小屋里,白天家里都需要开灯,在党的一系列脱贫攻坚利好政策的帮扶下,年,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厨房、厕所分别在房屋两侧,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用太阳能照明。“这就是我梦中的家园。”沙马子呷激动地说。他们的圆梦之路正是普格县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缩影。
“安全住房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普格县委县政府牢记使命与责任,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投入23.1亿元,坚持普惠与特惠结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户人,实施彝家新寨户,建成新村新寨57个,累计实施安全住房建设3.17万户,其中,贫困户1.28万户、非贫困户1.89万户,发放“六件套”1.59万套,彝区群众全部住上了质量安全、功能配套的好房子。
要致富,先修路,打好交通脱贫攻坚战为百姓铺就了脱贫奔康的致富路。年以来,普格县投入资金9.11亿元,实施通村硬化路.7公里,硬化组道户道.9公里,整治畅返不畅.4公里,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实现公路通畅通达。
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欢畅地流淌。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1.63亿元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惠及群众18.15万人;与此同时,投入资金1.09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9万户,通信网络实现所有乡镇及行政村全覆盖。
基础设施的配套,是惠民的最直接方式。截至目前,普格县实现了所有乡镇卫生院、标准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个,巩固提升村卫生室个、配备合格村医名;新建村级民俗活动坝子个,巩固提升村文化室个,配套图书15.45万册,所有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6个。
夯实产业铺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
脱贫攻坚,硬件设施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过去几年来,普格县产业版图悄然生变。
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稻鱼共生农业产业园区,52岁的贫困建卡户刘日夫正在劳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园区核心区已达多亩,包括稻鱼共生,对虾大棚养殖项目、特色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等,曾经的河滩摇身变为“聚宝盆”。
刘日夫家把4亩土地流转给园区,每年有元的收入,每个月在园区打工能够挣到元左右,去年年底还在合作社分红元,此外,家里养有6头猪,还种了6亩玉米,全年预计收入在3万元左右。
现在,像刘日夫一样拿着流转金、挣着打工薪,年底还有分红金的贫困户在普格比比皆是,这得益于特色产业路的发展。
在巩固烟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全面构建高寒山区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二半山烟桑和特色林业、沟坝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扶贫产业带。培育了螺髻山黑猪、螺髻山红羽乌骨鸡、普格珍珠米、有机高原红米等原产地特色品牌和“阿都夷农”“彝苑”区域公共商标,认证SC企业5家、有机产品2个,申请农产品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商标7件、区域公用品牌45件。
引进三阳畜牧、铁骑力士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3个,农产品溯源体系点5个,打造亩原生态稻鱼共生田园综合体、2.3万亩优质桑园,3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
与此同时,全县投入3.7亿元实施73个农业扶贫项目,推广草莓、生姜、畜禽等新品种45个,累计开展贫困户种养技术培训6.4万人(次),新建和改造果蔬、中药材、优质粮等7.76万亩,新建标准化畜圈12.59万平方米。
实施生态建设扶贫专项,新增造林6.6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2%,农户受益生态补助2.02亿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流转土地2.5万亩集中经营,带动2万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户,增收余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人,培养乡土人才名,培育家庭农场家。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全县建立了34个乡镇劳务服务中心,个村劳务工作站,投入1.61万元,依托党校、农民夜校、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中小学校等阵地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12期1.44万人次,人通过技能培训获得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本。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输转农村劳力28.06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0.36亿元。
文旅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螺髻山不仅风景美,而且空气清新,行走其中,感觉身心都融入了大自然,让人心旷神怡。”5月19日,多名游客如约登螺髻,这已经是景区连续4年开展的中国旅游日活动。
每年4月至6月,是螺髻山观索玛的最好季节,山上索玛花多达30多个品种,面积达数万亩,竞相开放的花朵让游客流连忘返。年,螺髻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景区进一步提档升级,启动了5A景区创建工作。
作为凉山南线的一颗璀璨明珠,螺髻山景区完整地保留了第四纪古冰川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距离西昌52公里的区位优势,让这里成为游客来凉山的必游之地。
普格风光迤逦、胜景遍布。境内还拥有世界第一大温泉瀑布——螺髻九十九里、适宜休闲度假地——温泉山庄、南国牧歌情调高原——海口风光等自然景观。
厚重的阿都文化在这里延续,这里是中国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民俗风情保存完好,每逢火把节、彝族年的彝族传统佳节,民间都会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普格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两节、三线、一走廊”。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创建凉山南线旅游经济产业带和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
这里是一方红色的沃土。年5月18日,红军进入普格县境内,在大水塘(现红军树村)大黄桷树下休息,临走时在大树上镌刻下了历久弥新的“红军”二字,然后取道瑶家山、凉风坳于当天下午到达普格街子上,后来黄桷树更名为“红军树”,年塘坪村正式更名为“红军树村”。
如今,红军树被列为州级一级保护文物,村委会在树旁立了红军纪念碑,开辟了一片广场供游客观瞻。红军树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州党团员、干部职工、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年,普格县实施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红军树景区,在不久的将来,红军树、红军石将为普格文旅发展增添一抹靓丽的红色。
绿色打底绘就绿水青山生态蓝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普格全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打好“三大战役”,全面落实生态功能区县战略,实施“减污、降碳、增绿”行动,全力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保卫蓝天”,普格县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扎实抓好中央和省州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全力推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重点行业治污减排和精细化管控,实现“蓝天梦”。
打好水污染防治战。普格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抓好则木河、黑水河等良好水体生态保护。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体系,完成螺髻山镇、荞窝镇等4个污水处理站处理池的清洗和设备检修、更换,启动全县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前期工作。
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战。普格县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抓好固体废物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持续推进大规模“绿化普格”行动,开展义务植树万株,草原生态修复1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35.6%以上。
划定生态红线,推动绿色发展;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催人奋进。迈步“十四五”,普格将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生态治理提升行动、基层治理提升行动,全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县,日史普基将再次奏响“萨啦”之歌、振兴之歌。(记者阿比尔哈袁蕾)
来源:凉山州政府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