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的兴衰
2022/5/27 来源:不详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退浑儿,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退浑儿,退浑儿,冰消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唐?吕温《蕃中答退浑词》慕容廆因马问罪,吐谷浑拔帐西迁东汉末年,西拉木伦河上游白部鲜卑的一支,南迁到辽河流域,在此世代散居,游牧渔猎,繁衍生息,形成了鲜卑慕容部。西晋时,其酋长慕容涉归立其嫡子慕容廆为继承人。涉归还有个大儿子叫吐谷浑,但因为是庶出,没能继承酋长之位。为安抚庶长子,涉归从部落中分出了户给长子吐谷浑,相当于变相给吐谷浑也封了个酋长,只不过管理的部落小了点而已。涉归去世后,慕容廆继任慕容部单于。有一次土谷浑部与慕容廆部在一块牧场牧马时,双方的马咬斗了起来,慕容廆的马被咬伤了。慕容廆原本就对父亲分户给哥哥不满,听说斗马之事,就更加生气,派人质问大哥吐谷浑:“先父已经给我们分了家,你怎么不去别的地方放牧,为何偏偏跟我们挨一起,让马互相咬斗!”(先公处分,与兄异部,牧马何不相远,而致斗争相伤?)弟弟的质问让吐谷浑明白,弟弟这是下了逐客令了。优良的草场是游牧民族生存生产的基础,也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东西。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虽然地域广袤,然而却多沙漠戈壁、天气苦寒、气候恶劣,适合放牧的优良草场并不多。因此草原部落间常常为了争夺草场而进行残酷血腥的争斗。占有了草场,就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多的牛羊牲畜,更多的牛羊牲畜就可以养活更多的部落民。如果不想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只有远走他乡,另寻畜牧之地。吐谷浑让人给弟弟慕容廆捎话:“马是畜生,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致斗。斗在于马,而怒及人邪?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万里。”撂下这句话,吐谷浑就带着部众和牲畜,拔帐西迁,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世居的辽河流域,沿着阴山山脉,逐水草前行,自东向西走去。西晋末年,朝政混乱,司马氏皇族为争权夺利掀起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变乱四起。原来内附中原的边境各族趁机纷纷叛乱,中原王朝对边境地区失去控制。吐谷浑一边带领部众在草原上艰难谋生,一边苦苦寻找合适的立足之地。西进途中,吐谷浑听人说,青海一带地方偏远、土地广阔、水草肥美,各方势力空虚。吐谷浑敏锐地意识到那里是一块理想的栖息地,就带领部众长途跋涉,辗转南迁到今青海、甘肃、四川边界一带,立帐游牧,逗留下来。不久,吐谷浑因病去世,其子吐延接任部落酋长。虽然找到了宜居之地,然而想要留下来并站稳脚跟仍然并不容易。吐谷浑带领族人来到的这片美丽高原,本是羌人的世居之地。吐延及其部众到来后,抢占了羌人的牧场、山川和地盘,引起了当地羌人部落的不满。吐延一面组织部众牧养牲畜、攻击诸羌、护卫家园和草场,一面继续考察青海的山川河湖、地势气候、部落强弱,为长久立足而深入谋划。一次,吐延及其部众与一个羌人部落发生冲突,羌人部落首领姜聪异常勇武,争斗中一剑刺中吐延。族人拼死才将吐延抢回。吐延身受重伤,他一手扶着身体里的剑,一手招来儿子叶延和部落里的大将绝拔渥,对他们说:“我快不行了。等我死后,把我简单埋了,你们赶紧去占领白兰国(今青海都兰县诺木洪一带)。那里地方偏远,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地民风淳朴懦弱,容易控制。且我听说,那里土地下盛产黄金、铜、铁!(吾气绝,棺敛讫,便远去保白兰国。白兰地既崄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白兰土出黄金、铜、铁)”说完,吐延就重伤而死。叶延(年―年在位)“少而勇果”(《魏书》),他按照父亲的临终遗言,聚集部众迅速攻占了白兰羌国,以此为基地,牧养牲畜、保存实力、培养元气,终于在青海站住了脚跟。此后,叶延带领部落逐步降服、吞并周边诸羌部落,育养良马、骆驼、牛羊等牲畜,同时开矿采铁、间或耕种,生活日益安定富足,人口滋多、部众蕃衍,成为了当地势力最大的部落。由于是游牧部落,常常需逐水草迁徙。随着控制的地盘和部众变多,为方便沟通联络和处理部族事务,叶延着手开国立政。他下令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为族名和国名,酋长大帐常设在慕克川一带(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并学习中原王朝选拔任命司马、长史等官员。自此,吐谷浑国在青海开疆辟土、树国立政。树洛干郁郁而终,伏连筹称制诸国吐谷浑建国前后,西晋灭亡,中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彼时,东晋占据江淮、四川等地,偏安南方,无力北顾。凉州地区先后兴起前凉(年~年,张氏,灭于前秦)、西秦(年~年灭于后秦、~年灭于胡夏,陇西乞伏鲜卑)、后凉(年~年,吕氏,灭于后秦)、南凉(年~年,拓跋鲜卑秃发部,灭于西秦)、北凉(-年,段氏、匈奴沮渠部,灭于北魏)、西凉(年—年,凉州李氏,灭于北凉)等割据政权。各方势力争霸凉州,迭相攻击。年七月,依附于后凉吕光的拓跋鲜卑酋长秃发乌孤,大举进攻鲜卑乙弗、折掘二部。数万户乙弗鲜卑被迫西迁至青海湖地区,立帐建乙弗酋长国(《北史》称为乙弗勿敌国,乙弗人称其酋长为乌地延,勿敌为音变),部落散之四野、环湖畜牧,渐与吐谷浑部交往联结。青海湖滨,水草丰美,乙弗等环湖部落牲畜遍野,生活安定而富足。而凉州诸强,由于争战不息,百姓失业,庶民贫窘,遂打起富庶但弱小的乙弗等环湖部落的主意,常年派兵沿湖哄抢、大肆掳掠。由于诸凉和西秦的连年侵扰掳掠和欺凌压迫,乙弗国家分裂、部落离散,只能在诸强的羽翼下苟延残喘。见乙弗国衰,经半个世纪休养生息的吐谷浑,部族众多、牛羊遍野、实力大增,遂趁机北渡黄河,大举进至青海湖地区。乙弗与吐谷浑均系鲜卑部族,风俗相近,言语相通。按照草原上强则并弱、小则事大的生存原则,乙弗大部并入吐谷浑。乙弗部的加入,壮大了部族,扩大了地盘,但也让吐谷浑开始直面凉州诸强。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唐?李贺
见吐谷浑崛起,年西秦大单于乞伏乾归派乞伏益州、慕容允、翟瑥率二万骑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之前的对手,多是游牧的羌氐部落,从来没跟正规军队打过仗。双方一交手,吐谷浑被打的大败,酋长视罴(pí)被打回到最初的落脚点白兰山一带。见实力不济,视罴立即调整斗争策略,派使者认降请罪,把儿子宕岂送到西秦当人质,并大量进贡牛羊马匹等地方物产。这次战役对吐谷浑而言只是场热身赛。虽然开局不利,但他们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迅速模仿西秦,组织起自己的骑兵部队。虽然与西秦交手仍然败多胜少,但吐谷浑军的战斗力却在不断增强。公元年,后秦姚兴一举攻灭了吐谷浑的老对手西秦。没有了西秦的限制,吐谷浑赶紧大举抢占西秦的领地。但年,已投降后秦的乞伏乾归又回到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发起了对吐谷浑的反击。吐谷浑酋长乌纥提(年-年,又名大孩)被打的大败,仓皇逃入南凉避难,部众被俘上万人,其弟树洛干率数千部众在莫何川拼死抵抗,吐谷浑才勉强没被灭国。此役不久,为防止乞伏乾归叛变,后秦又将其召至长安软禁了起来。乞伏乾归一走,吐谷浑人再次卷土重来。次年,乌纥提在南凉去世,树洛干(年-年在位)接任酋长,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军务,吐谷浑部落复盛。树洛干对外开始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年,乞伏乾归父子趁后秦内外交迫、国势衰微之机复国。复国后的西秦,立志一统秦陇、荡清洮河,乾归、炽磐父子东征西讨,屡败陇右诸强,国力强盛,称霸西戎。年,西秦大举进击吐谷浑。炽磐率军亲征,分别在长柳川、渴浑川击败吐谷浑别统支旁、掘达,前后俘虏男女二万八千多人;乞伏智达、松寿在浇河大败树洛干,俘获大将呼那乌提及三千余户部落民;安北乌地延、冠军将军翟绍在泣勤川大破吐谷浑别统句旁,也是俘获甚众。吐谷浑元气大伤,再次遣使求和。年,炽磐再派安东将军木奕于率七千骑兵讨树洛干于塞上,在尧扞川大败树洛干堂弟阿柴,活捉五千多人,树洛干带领部众再次逃回白兰山退守。逃回的路上,树洛干暴病而亡,阿柴继任(年—年在位)。虽然常受西秦攻击,但阿柴与其继任者慕瞶(年-年在位)坚持以白兰山为基地,吞并整合周边氐羌部落,招募流散,蓄养牲畜,耐心等待反击机会。年六月,乞伏炽磐去世,其子乞伏暮末即位。北凉的沮渠蒙逊与吐谷浑结成联盟,共同进攻西秦,西秦国势日衰。北魏崛起后,开始逐步征服北方。在拓跋焘的凌厉进攻之下,胡夏丢掉了首都统万城,赫连定带领剩余部众在凉州一带游击,几近穷途末路。年正月,胡夏袭击并攻破西秦的南安城,活捉了与北魏结盟的乞伏暮末,灭亡西秦。慕瞶趁机再次尽占西秦故地,并“招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吐谷浑影响和控制的地方达数千里之广,一跃成为西部地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同年六月,赫连定杀掉乞伏暮末及其宗族五百人,裹挟十万西秦部众,从治城大举渡河,准备夺占北凉。慕瞶探知消息,派其益州刺史慕利延、宁州刺史拾虔率三万骑兵,乘夏军渡河过半,发起突袭。大败夏军,活捉了赫连定。面对勃兴的北魏,慕瞶吸取教训,决定采取向其纳贡称臣的外交策略。年七月,吐谷浑派出使者出使北魏,奉表称臣,并表示愿把赫连定交给北魏。拓跋焘非常高兴,加封慕瞶为大将军、西秦王,把胡夏占据的金城(今兰州)、枹罕(甘肃省临夏县附近)、陇西三地交给吐谷浑,并默许其在陇西发展。北魏与南朝并立期间,吐谷浑与双方都发展关系,试图左右逢源,以乘时变。与西域其他臣服中原的国家类似,吐谷浑与北魏的关系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时好时坏,时战时和。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吐谷浑王伏连筹(年-年在位)一边对北魏称臣,年年进贡牦牛、骆驼、青海骢等地方特产;一边肆无忌惮地攻打边城、兼并弱小,控制的地盘和部落不断壮大。魏收在《魏书》说:“伏连筹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以自夸大。”北魏末年,政治混乱,六镇兵变后不久,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并陷入常年的混战。北魏衰落,没有了来自东部的威胁,吐谷浑迅速发展壮大。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年-年)即位,对外自称可汗,并迁都至青海湖西十五里的伏俟(sì)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至此,吐谷浑从一个只有一千多户的小游牧部落,经二百多年发展,终于成长为一个赫赫汗国,雄踞于青海、凉州一带。昔日那个因斗马相争被逼出走的悲情少年,如今已成控御万马、霸占草原、令人胆寒的可汗,屠龙少年摇身一变也成为了“恶龙”。封建时代,不论是中原王朝还是部落政权,都没有现代意义的疆域观念。只要条件允许和实力达到,大家无一例外均会以《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尽其所能的向外扩张势力和输出影响。中原王朝梦想“夷狄远服,声教益广”(《贞观政要》),草原霸主希望“控弦百万,幅员万里”。政权之间的边界与彼此关系,就像物理上的波场。统治核心为波源,政权越强大,波的能量就更强、传的更远;反之,波的能量弱,波及范围小。双方的能量波相遇抵消的区域,大致就是双方控制范围的边界。由于各个政权的兴衰周期以及权力核心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因此这个边界就随着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边界变化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残酷的攻掠与血腥的征服,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和人口的变化迁移。这也是观察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一把钥匙。北齐、北周为争夺正统,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血战,都无暇西顾。实力大涨的吐谷浑,也不再满足于偏安于一隅,乘势不断向四面八方拓展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一如既往且更加频繁地实施着对中原王朝西部边陲的侵扰和蚕食,缘边抄寇,大肆抢略。然而,随着北方的再次统一,中原王朝得以抽出精力维护边境,并重回河西。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开始加剧升级。这一次,吐谷浑面对的对手不再是那些分散的羌蛮部落、零星的西域孤城和弱小的丝路商队,他将要挑战和面对一个庞大无朋而又富有攻击性的巨人。炀帝青海求龙驹,伏允党项暂寄身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从长安通达地中海乃至欧洲各国的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从长安出发通往西域,河西走廊是最为重要的通道。然而,一旦中原王朝力量衰弱,河西走廊就受影响。这一通道,北受突厥侵扰,南由吐谷浑控制。尤其是青海道(羌中道),完全掌握在吐谷浑手中。南北朝时,突厥强盛,侵逼河西。为打通西部商路,同时巩固凉州防卫,从西魏起,对吐谷浑的运兵规模日益增大。通过常年与各方的争战,吐谷浑部队不断锻炼成长,成为一支以游击见长的劲旅。他们胜则乘之、败则远遁,虽然屡屡战败,却从未全军覆没;他们战则聚、败则散,积小胜为大胜,不计较战役胜败和城池得失,往往虽被击败却很快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隋初,杨坚为集中精力一统江南,对突厥、吐谷浑均以和亲怀柔为主。隋将宗室女光化公主远嫁给吐谷浑可汗世伏(-年在位)。年,吐谷浑发生内乱,世伏被部众所杀,其弟伏允(~年在位)继任可汗,并按照传统,娶光化公主为妻。年,杨坚去世,伏允、光化公主派儿子顺代表吐谷浑前来吊唁。葬礼结束后,炀帝杨广却将外甥顺留在长安,不让他回去。炀帝继位时,隋朝经二十余年的开皇之治,百姓富庶、人民安居、国力空前强盛。在隋打拉结合的策略之下,突厥分裂,东突厥称臣内附,奉杨坚为圣人可汗。炀帝继位后,抛弃其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热切渴望建立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当时,河西走廊已基本畅通,唯有青海道仍控制在吐谷浑手中。隋在张掖开通互市,与西域各国、边疆各族通商贸易,裴距在此监督互市。裴距熟悉边疆事务,他留心书传,广泛向西域客商访谈了解,搜集整理了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情况,编辑成《西域图记》,进献给炀帝。炀帝非常喜欢此书,不仅放在手边常常翻阅,还召裴距回朝,向他了解西域情况。裴距为炀帝详细分析了西域形势,建议发兵攻灭吐谷浑,以彻底解除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对青海道的控制,从而牢固控制住西域各国。炀帝深以为然,同意了裴距的计划,令其着手谋划攻打吐谷浑之事。年(大业四年),裴矩派人与天山附近的铁勒契必部联络,约定东西夹击吐谷浑。铁勒易勿真莫何可汗(契必哥楞)率兵从西发起进攻,伏允战败东逃,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按照事前约定,炀帝派安德王杨雄从浇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贵德)前出,许国公宇文述屯兵于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对外宣称要迎接伏允可汗,实际上则对吐谷浑形成了包夹之势。伏允知道隋军意图,不愿束手就擒,遂率部西走。宇文述带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挥师追击,先后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丘尼川大败吐谷浑,占领赤水城(兴海东南),伏允带领残部退保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浑各部大幅南撤,隋军择要道隘口等部分有军事价值之地,分设部分州、县、镇、戍,徙内地轻罪之人前往戍守。首战大捷,令炀帝兴奋异常。炀帝年轻时曾领兵南平江南、北击突厥,因此自诩文韬武略举世无双。炀帝老夫聊发少年狂,决定御驾亲征。年3月,炀帝西巡河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积石关),于西平郡,陈兵讲武,为全面进攻做准备。去年战败后,伏允将主力收缩集中于覆袁川一带(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北,门源西北俄博河一带)。炀帝得到情报后,分隋兵为四路,内史元寿南屯金山(今托赖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今祁连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在今甘肃张掖西南),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将吐谷浑主力四面合围。伏允见势不妙,情急之下使出一招瞒天过海、移花接木,他让一位名王(酋长)假扮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向车我真山(今青海祁连东南一带)撤退,他本尊带领数十名骑兵扮作散兵游勇趁机逃走。隋军先跟着吐谷浑主力向车我真山压缩包围圈,后来从俘虏口中得知伏允已经逃出包围圈。炀帝立即派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副将柳武建带人追击。伏允将计就计,抓住张定和立功心切、轻敌冒进的缺点,设伏射杀张定和、击退柳武建,得以从容逃离。伏允虽然逃走,但十余万吐谷浑部众被隋军团团围住。见突围无望,仙头王带领部众投降隋军。6月,炀帝再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左光禄大夫梁默带领,追击伏允;一路由卫尉卿刘权带领,出伊吾道,进攻伏俟城。逃出生天的伏允,招合整顿部众,充分发挥吐谷浑熟悉地形、擅骑射、善游击的特点,诱敌深入,然后设伏突袭,一举击溃了追兵,还将梁默斩杀。此后,伏允带领数千骑兵,降服于党项部落,与其结盟自保。见伏允远遁且天气转凉,炀帝下令班师回张掖。裴距说服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首领,披锦戴玉、焚香奏乐,在焉支山举行盛大仪式迎接炀帝。在裴距的授意下,吐屯设虚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炀帝大喜过望,下诏新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迁徙天下有罪之人为戍卒前来守卫。同时任命刘权镇守在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保障西域之路的畅通。此时隋“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资治通鉴》)为控制吐谷浑,炀帝扶植在长安做人质的顺为吐谷浑可汗,命吐谷浑大宝王尼洛周辅佐,派兵将他们送出玉门关,让他们回去统领吐谷浑余众。然而,吐谷浑人认为顺是隋人的傀儡,不愿意接纳他们。一行人刚走到西平郡,尼洛周就被叛乱的部下杀死,顺又仓皇逃回。吐谷浑善养良马,尤其以青海骢最为有名,号为龙种,据说能日行千里。《北史·吐谷浑传》说:“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岁冬冰合后,以良牡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曰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所传青海骢是也。”此次西行,炀帝听人说,青海湖曾有天龙与母马交配,得到龙种,生下天龙神骏,心动不已,就下令搜集母马二千匹,散牧于青海湖边的山川河谷原野,以求龙种。夏天即将过去,天气转凉。八月,炀帝从张掖班师回朝,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东归。这里山路狭窄险峻,队伍只能缓慢的鱼贯而行。行进中,天地突变,隘口突然下起了大风雪,天色晦暝,白昼如夜。走到半夜还没有到预定的宿营地,文武百官和随军士卒们,又饿又累,加之衣服全都被淋湿,很多人失温而亡。史书说“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直到九月,炀帝才回到长安。经此一役,吐谷浑元气大伤。然而,此后不久,隋失其鹿,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客居党项的伏允重整旗鼓,带领部众返回故地,并趁隋末乱局大举进击缘边诸郡,抢掠物质、抢占地盘。隋末唐初,吐谷浑与羌、党项、突厥等部,不断攻击侵扰缘边的洮州、岷州、松州、扶州等边城,唐忙于荡平中原,对外以防守为主。隋末唐初的战乱,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唐建立以后,局势逐步稳定,生产日渐恢复,对马、驴、耕牛等牲畜的需求激增;同时,边疆各族由于内地动乱也不能稳定地换取粮食、布匹、茶、铁等物质,双方互市的意愿都异常高涨。唐武德八年(年),唐高祖下诏恢复互市。吐谷浑与突厥等族,向唐卖了数十万头牛马骆驼等牲畜,大唐得以杂畜遍野,为贞观之治提供重要生产基础。李靖讨平青海湖,吐蕃吞灭吐谷浑唐朝建立后,吐谷浑的周边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代隋而起的唐,更加的强大。年,唐灭突厥,回鹘、薛延陀、契丹、党项、铁勒等原降服于突厥的部落,趁机纷纷自立山头,草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群雄并起的状态。中原政权长期以来面临的来自北方的威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彻底消失了,唐得以腾出手来解决西部的问题。其次,在吐谷浑的西南,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经争战合并,吐蕃各部整合发展为统一政权,其统领号称赞普,王族称为论,土司酋长称为尚。经过数代赞普努力,吐蕃吞并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已经基本拥有称霸青藏的实力。但吐蕃的扩张受到了吐谷浑的阻挡,双方时常交战。为了对付吐谷浑,吐蕃派使者向大唐纳贡,请求和亲结盟。与隋类似,唐兴盛之后,为控制西域,对河西走廊的重视和控制日益加强。为确保丝路畅通,唐承隋策,继续采取措施打压和削弱吐谷浑势力。年十一月,唐太宗将东归的六千余家铁勒契必部安置到吐谷浑故地沙洲,准其在此游牧,以牵制吐谷浑。年,唐太宗又征伏允可汗到长安朝见。伏允不敢前来,托辞身体不好予以拒绝。唐想以赫赫国威逼吐谷浑俯首称臣,不战而屈人之兵;吐谷浑虽忌惮唐兵,但又不愿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双方虽频繁使者往来,但互信基础薄弱。伏允可汗不仅要称霸西戎、称制诸国,还试图进一步扩大地盘,多方主动出击。唐太宗遂下定决心以解决突厥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吐谷浑。年十二月,太宗任命名将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负责节度诸军;以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为鄯善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李靖等人领命后,大量征发突厥、铁勒、党项等擅长骑射的草原骑兵部队,同唐军编组,组成联军西击吐谷浑。(古墓壁画中唐军武士形象)
年四月,天气转暖,唐军开始进攻。任城王李道宗部先在库山大败吐谷浑部队。见唐军声势浩大、锐不可当,伏允祭出屡试不爽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法,命人烧掉带不走的粮草积蓄,率轻骑退入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沙漠,躲避唐兵锋锐。李靖召集诸将商量对策。将领们普遍认为,由于刚开春,草还没有长出来,部队粮草缺乏;且经过一个冬天,战马疲瘦,如孤军深入,肯定粮草不济,人饥马乏,恐难取胜。还有人提到,前几年段志玄率军打吐谷浑,吐谷浑先是一哄而散。唐军以为得了大胜,没曾想唐军前脚刚进城,后脚几万吐谷浑骑兵就追到鄯州城下,因此冒进追击,如果吐谷浑聚集数万骑兵突袭,唐军形势将会非常不利。但侯君集坚决主张追击,他认为:“段志玄打吐谷浑,并没有将其主力击溃,他们只是战术性的撤退。但库山之役其部队被完全击溃,他们逃走时“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完全没有章法和组织性;而且我们在此驻扎数日,他们连个斥候都没派,因此这此他们是真正的“鼠逃鸟散”般的溃逃,而非战术上的撤退。以往,吐谷浑凭借熟悉地形和青海恶劣的环境,我们进攻,他们就藏起来,我们一退走,他们就尾随追击,让唐军非常被动。这次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长驱直入,彻底将其消灭,以绝后患!”听完大家的意见,李靖决定采纳侯君集的意见,下令大军追击。李靖将唐军一分为二,一部由李靖统领,大将薛万均、李大亮跟随,从北道;一队由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统领,从南道;两面夹击吐谷浑。李靖部唐军,先后在曼头山、牛心堆、赤水原等地大败吐谷浑,俘虏了他们许多的王公大臣(名王),以及几十万头的牛羊杂畜和兵马粮草。赤水原之战中,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先头部队,闯入吐谷浑的包围圈。混战中,薛氏兄弟战马被杀,下马步战,随从死了十之六七,兄弟二人身中数枪,血染甲胄,情况异常危急。幸亏铁勒部的契苾何力带领数百名铁勒骑兵赶到,他们竭力奋击,所向披靡,这才把薛万均、薛万彻兄弟救出。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带兵穿越了二千多里的无人区。这里环境恶劣,盛夏降霜,过破逻真谷时,战士们只能食冰饮雪。五月,他们在乌海追上了伏允,将其打败。此后,唐军陆续击溃了分散在青藏各地的吐谷浑大军。薛万均、薛万彻在寺海击败了吐谷浑天柱王;李大亮于蜀浑山俘虏了二十多个吐谷浑名王(大酋长);执失思力(原突厥大将)在居茹川大败吐谷浑。李靖督率诸军从积石山(今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一系列山峰及其东侧山峰的总称)西进,一直攻到且末,直达吐谷浑势力所及的最西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唐?王昌龄行军中,唐军得知伏允躲在突伦川,并准备逃往于阗(都城在今新疆和田附近)。契苾何力想要穷追不舍,而薛万均因轻兵冒进中过埋伏,吸取了前车之鉴,则不建议追击。契苾何力分析说:“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李靖采纳了契苾何力的建议,命其精选千名精锐骁骑为前锋,轻装直奔突伦川突袭伏允;薛万均率主力紧随其后,负责二次攻击和战略合围。袭击部队横穿戈壁滩时,找不水源,将士们只好用刀刺破战马的血管,喝马血解渴续命。历经千辛万苦,唐军终于追上了伏允。将士们一鼓作气,突然发动袭击,攻入了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馀万。伏允扔下妻子、儿女,只带着少量亲信,仓皇逃入戈壁荒漠深处。苦寒荒凉的无人区,缺衣少食,见伏允大势已去,其部众将其杀掉后,随即散走。侯君集率领唐军追击吐谷浑残部,一直到星宿川(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之星宿海,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黄河源流玛曲相接,古人以之为黄河的源头)、柏海(扎陵湖)一带,才回军与李靖大军会师。经此一役,吐谷浑国被彻底击溃。伏允之子顺,趁势发动政变,杀死天柱王,继可汗位,并举国向唐请降。李靖向朝廷奏报,吐谷浑已平。太宗下诏,恢复吐谷浑国号,立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由于顺长期在中原,回吐谷浑后,父亲伏允不再信任他,改立了其他儿子为继承人。炀帝西征吐谷浑时,就曾立顺为可汗,但因为吐谷浑各部的不认可,顺甚至都没能踏上故土。因担心顺不能服众,太宗命李大亮以数千精兵留驻吐谷浑故地,协助顺复国,待其坐稳可汗之位后再撤离。顺常年在内地当人质,生活习惯、言谈举止都像中原人,吐谷浑人都不服他。虽然在唐军兵威之下,顺勉强登上了汗位,然而不久他还是被部族杀害。吐谷浑人改立顺的儿子诺曷钵为可汗。诺曷钵年幼,辅政大臣和各部酋长们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吐谷浑国内大乱。唐太宗派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带兵再入吐谷浑,一方面正式册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同时助其平定叛乱。唐军先派人到争斗各方,宣读太宗要求停战的诏书,命令立即停战、坐下和谈,如不奉诏,唐军就发动攻击,将其剿灭。诺曷钵奉唐年号、行唐历法,成为唐的藩属。唐军的攻击与内部纷乱,加速了吐谷浑衰落的步伐。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见吐谷浑衰落,抓住机会不断派兵进击,吐谷浑抵挡不住,向青海以北撤退。吐蕃大量吞并吐谷浑的土地、牲畜和部落,大批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部落加入吐蕃,吐蕃取代吐谷浑站到了大唐西部。新兴的吐蕃发展势头迅猛,雄心勃勃,其实力和威胁远超江河日下的吐谷浑,成为唐西部边境最头疼的对手。为安抚甘青,同时牵制吐蕃,唐利用和亲扶植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年)二月,唐太宗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节携带大批陪嫁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诺曷钵成婚。面对吐蕃的进逼,吐谷浑坚决予以反击,双方争战不断。年(龙朔三年),双方再次爆发冲突,分别遣使赴唐求救。唐高宗谁都不帮,坐山观虎斗。吐蕃聚集大兵,一举攻灭吐谷浑国。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部众逃奔唐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灵州(今宁夏银川),吐谷浑故地尽为吐蕃所有。留在当地的部落,大多投降并逐渐融入吐蕃。为阻遏吐蕃向青海、甘肃、凉州的扩张态势,年(干封元年),唐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以感召和招揽青海的吐谷浑旧部。吐蕃的持续进攻和侵扰,让唐不胜其烦。咸亨元年(年),唐高宗派薛仁贵统领十万大军入藏讨伐吐蕃,诺曷钵及数千帐吐谷浑部众随唐军回到青海故地复国。然而,由于薛仁贵与副将郭待封不和,唐军兵败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诺曷钵畏惧吐蕃,再次离开青海投奔唐西域诸州。年(咸亨三年)二月,唐军将投奔来的吐谷浑部安置到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鄯州土地狭小,加上这些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唐又把内附的部分吐谷浑部落安置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并在原鸣沙县辖地设置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仍号为青海国王。至此,吐谷浑国彻底消亡。其故地为吐蕃尽有,部落或依附于吐蕃、或内迁、或散居于甘青各地。唐肃宗(—年)时期,吐蕃又攻占了安乐等州,聚集于此的吐谷浑部再次北迁朔方(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白城子)和内迁入河东(治今山西省蒲县),部众进一步分散。(有史家认为青海土族人应为吐谷浑后裔)
此后,吐谷浑人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地迁徙流散,如同草原上聚散离合的羊群。他们随着时代的大潮努力向前,像奔腾入海的江河、像落入草原的暴雨,静默但却坚定有力地融入悠扬的草原牧歌与无边的人间烟火之中。南窗杂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