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11/9 来源:不详

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党员积极发挥“主角”作用,全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就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

从年考察青海时提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到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再到不久前视察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时,重点考察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等,不难看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牢记总书记嘱托,青海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加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突出党建引领,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疫情防控期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组织全县余名党员下沉到62个村、2个社区,建立99个党支部责任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64个、党员先锋队11个、临时党支部6个、党小组4个,与40名社区(村)干部、余名网格员、名志愿者一起,守牢阵地、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近年来,天峻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强化网格党支部的政治和服务功能,通过实施“四化四增强”举措,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引领力,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为实现这个目标,全省各地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

黄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快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探索涉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黄南模式”,为打造山水黄南、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以制度化、大众化、地域化、通俗化、生产化、生活化、精准化、具体化、时代化、实效化的党建“十化”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全县35个村分别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等11个专项工作组,让每一名党员干部、牧民群众自发投身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拉乙亥麻村,在“党建+村规民约”社会治理模式下,全村大小事务逐步走向正规化、法治化,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村风民风显著改善,短短几年间由“后进”变“先进”。

一州一县一村,几组镜头颇具代表性。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在强化党建统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

在社区,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兴海县子科滩镇城西社区的工作人员把社区分为5个网格,明确网格长工作职责,随时进社区、进家庭,及时了解多户居民的家庭信息动态情况。

在农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确立了“党旗红、乡风正、产业兴、村庄美”发展思路,通过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村综治中心,加强重点人员管控,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宣传、健康义诊、便民服务,拓展深化“道德讲堂”,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融合深化了乡村治理。

“现在的日子多好,大家腰包鼓了,生活奔头更足了,村里打架斗殴几乎没有了,家庭也越来越和谐,想想真是幸福啊!”村民马世祥感慨道。

群众深度参与,激发基层治理蓬勃活力

在“居民说事点”上,社区群众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最近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对于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副主任王海平来说,这样的场面她一点都不陌生。

“最初我们社区推出了圆桌听证会,几年下来,在服务居民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于是,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服务内容,相继推出零距离服务的‘居民说事点’、爱心助老的‘1+6小棉袄’、倾听心声的‘走亲日记’等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共商共议、共治共享。”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如何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广泛地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我们要紧紧抓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使实劲、见实效,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为答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考卷,近年来,在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全省各级党组织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形成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的强大合力。

这股合力,离不开制度支撑。

曲智的家在玛多县花石峡镇措柔村。去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他刚在群里发出通知,全村50名网格员第一时间收集、上报信息。整个过程不到12个小时。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曲智从未想到,村务治理和为村民服务,能像如今这样便捷高效。

这股合力,离不开内生动力。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城东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有序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通过“信息队伍、义务巡逻队、矛盾纠纷调解队、志愿者队伍、环保巡查队、法治宣传队”六支队伍的打造,构建了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有了这六支群众自发组成的队伍,社区治理再也不是“老大难”。

这股合力,离不开渠道畅通。

家住海南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城西社区的卡毛先一家6口。最近几年,为了给小叔子治病,这个家庭负债累累。平日里,一听说老人生活上有难处,开展进社区服务的团县委党员第一时间赶去帮忙。借助党员的力量,社区治理不再是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难题。在城西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力量可不止这一股。小区环境有环保志愿者小组操心,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有文艺志愿者“丰富”。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和谐稳定,是人民平安幸福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有时,事实比理论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距离乡政府不远的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是一个半农半牧村。70多年前,来自海东、海西等地的13户群众搬迁至此。

“为了团结一心抵御自然灾害、更好地处理户族之间的事务,多年前,村里几位有威望的人成立了一个类似于村民自治协会的组织。每年正月协会组织全村人聚在一起吃顿大锅饭,并调解这一年来村民间发生的矛盾;10月选出一天公布村上的账目,接受村民监督。后来,这种制度逐渐延续下来。”

早年间,村上的调解方式是由协会成员对后生晚辈以传统文化、约定俗成进行教育,几经“改革”慢慢形成了村规民约等这些村民认可接受的规定。如今,“协会”依旧协助村“两委”班子成员处理日常事务。

正是得益于这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下卡力岗村不仅在社会治理上有一套,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族团结村、精神文明村。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过去,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是个社会矛盾和治安事件的多发镇。年,官却开始担任赞根村的党支部书记。几年“家长”当下来,他渐渐有了一套自己的工作办法。

年,官却在村上组建起“红旗志愿服务队”“感恩宣讲队”等基层宣讲组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围绕产业发展、教育、扶贫等内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递给广大牧民群众。他还带领村民积极争创“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建立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文明新风。

窥斑见豹,这并不是特例。

果洛州达日县按照机构设置正规化、队伍专业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档案规范化要求,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纠纷调解成功率实现了%。同时,大力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运用科技手段实现调解过程全程录音录像。

自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针对地域特点实际,探索建立青藏新甘交界地区社会治理新模式,持续加强海西与毗邻地区在涉藏维稳、反恐防范等方面的情报交流、信息共享、研判会商、联手打击、防范控制等各项工作,形成了“违法犯罪联打、矛盾纠纷联调、情报信息联通、社会治安联防、平安边界联创”的长效工作机制。

数据显示,“平安青海”建设特别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省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9.2%、2.1%和5.9%;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总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连续8年提升,从年的81.38%上升到年的90.98%。

从社区治理说起

群众遇到问题社区能不能帮忙、平日办事方不方便、对社区环境是否满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办事处折龙达社区采访时,有着十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白玛拉毛说出了衡量自己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政府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就是要切切实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青海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强调,以实事求是强化治理担当。既要把握好共性要求,又要围绕特殊性开方抓药,围绕生态地位特殊性、发展条件特殊性、民族工作特殊性、维护安全责任特殊性、社会发育程度特殊性强化治理担当,打造出地方治理的青海样板。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总书记指出,“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如果说社区治理工作面临的是上上下下“千条线”,那么社区党建是穿起“千条线”的“一根针”。只有通过强党建,才能实现强治理、强发展。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一直以来,特别是疫情发生后,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社区工作者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许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社区工作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这些工作者用脚底板跑出来的,用真情实感换回来的。他们是社区的“守门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

进百家门,办百家事,暖百家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全面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护航,不断推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行稳致远。(咸文静)

作者:咸文静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