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山尖儿上的古刹夏宗寺

2023/6/12 来源:不详

夏宗寺位于青海省平安县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乳必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鼎盛时有多间殿堂和僧舍。整个寺院依崖而建,山崖寺址洞窟,气势非凡。经堂后面的山峰上,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八卦亭,是览物观景的好去处。

夏宗即“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指鹿类生息地,言此地之幽静和林本之茂盛。这里层峦迭嶂,林木浓郁,兼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历史上,它与今海南州兴海县的智革尔贝宗(赛宗山),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和乐都县南山的班摩曲宗(亦称普拉央宗)同称为“安多四宗”,是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故夏宗寺藏语称“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据传,早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僧人法显(约一)与法友慧景、道整、慧应、慧鬼等赴印度求经,曾到此处活动,留有遗迹。宋代,这里建有静房,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宋湟朝在这里找到角厮啰的后裔宜麻当正,赐名赵怀思,令其措置湟鄯事,夏宗静房得到扩建。元至正十九年(),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杰(一)应元惠宗(顺帝)之召去北京,路过青海,一度居住夏宗寺,曾给刚满3岁的宗喀巴在这里授近事戒。青海地区的一些名僧,如宗喀巴的启蒙师即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一)、塔尔寺的首任法台鄂色嘉措等都曾在此修行过。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噶玛巴乳必多杰去世后,有位叫南安然坚巴的修行者在此建造若贝多杰的灵增和一座佛堂。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一)时期,罕达隆活佛又在这里开辟了一个新的修行处,五世达赖赐名“具喜园”。清乾隆十一年(),塔尔寺的一世安加苏活佛罗桑衮噶住持夏宗,新建经堂1座。乾隆四十四年(),塔尔寺的第二世当彩活佛益希噶桑住持夏宗,塑立释迦、弥勒、阿闪等佛像。后来,三世当彩·罗桑克珠尼玛再次修建新的经堂。从而,夏宗寺发展成为一座较大规模的寺院,以塔尔寺为母寺,历辈当彩活佛成为夏宗寺寺主。

夏宗寺最盛时有僧徒40余人,殿堂僧房约间。年,有寺房间,寺僧13人,土地山林亩。全寺临水依山由经堂、噶玛、八卦亭等三个建筑群组成。其中,经堂院位于岩根平地,为该寺主体建筑,是全寺人聚会诵经的地方,为三转五大开间宫殿式建筑。经堂院依岩建有七层佛宇,是在乳必多杰居住过的石窟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才、称做“噶玛区”,相后保存有乳必多杰用过的法座以及法器、供物、佛像、经卷等,还有一塔,传以宗喀巴的袈袋、靴子等装藏。山腰八卦亭三面绝壁,壁高50余米,挺拔险峰,巍然霄汉,该亭脊分两层,底四顶四,参差错落,从壁下看去,恰为八角,故名八卦亭,初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年被毁,年重建。此外,还有传说宗喀巴从乳必多杰受近事戒在剃发处长出的一古柏,及寺院南面石岗上为阿尼吉利山神所建的苯康等。

生活

岂止于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