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快讯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

2023/1/8 来源:不详

“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即将在国博启幕

年4月10日清晨,装运着意大利返还的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国航客机终于抵达北京,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此次件套返还文物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大,多达件套;二是总体价值高,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三是时间跨度长,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年4月11日凌晨,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抵达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最温暖的家。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于年4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温暖启幕,展期:/4/24-6/30,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票务:免费对公众开放。

(图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考古调查新发现15处遗址

记者从2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考古调查成果论坛”获悉,年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考古调查成果斐然,共调查处历史时期遗存,其中新发现15处遗址。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分布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据了解,此次考古调查由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于年6月至11月联合开展。1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查队采用全覆盖地面踏查的方式,以丝路南亚廊道沿线遗存普查资料为线索,调查范围涉及青海省五州十六县。“此次调查成果从遗迹分类来看包括城址、烽燧、岩画、古道、古民居等,主要是争取摸清其分布状况及年代特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杜玮说。

据介绍,新发现的遗址——黄清河营盘,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黄清村南6公里处黄清河右岸的草原上。该遗址从北向南约1.74公里的范围内呈一字型纵向分布着10座形制相同的遗迹。这10座遗迹均系平地掘壕而成,平面基本呈长方形,边长70—80米,壕沟口宽4-5米、深0.5-0.8米,门道在南,其外有曲尺形壕沟如瓮城。目前该遗址尚未发现任何遗物,遗址年代、性质难以确定。

此外,本年度考古调查共考察盐场9处,除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哈江盐池外,其余8处均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当地地下卤水资源储量丰富,盛产红盐,制盐工艺原始、简单,产品主要销往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边远藏区。

论坛与会专家认为,考古工作重在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并解释其文化价值,考古学家对于遗址的认识依赖于其全部考古学文化遗存堆积,揭露和研究这些堆积的性质、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才可以重建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也是世界遗产价值凝练的基础。

据了解,“南亚廊道”自古以来是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南亚诸国的重要通道,本次考古调查也旨在配合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活动,为其提供学术支撑。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介绍,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青海省共登记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这些文化遗产都彰显着青海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新华社西宁记者白玛央措)

甘肃发现一北宋晚期古墓葬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境内新发现一座北宋末期仿木彩绘砖雕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员目前正在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墓室内的彩绘砖等进行清理定级。

通渭县博物馆馆员何军海介绍,4月4日,通渭县华家岭镇新站村孟家窑社的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了该墓葬。之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定西市文物局、定西市博物馆、通渭县博物馆等机构的近10名专业人员参与发掘。经勘察发现,古墓顶部已被掀开,无法进行回填处理,为保护墓葬,只能进行抢救性发掘。何军海说,专家在4月10日找到墓门后便进入墓室进行保护性发掘。“墓室壁画是这个时期的墓葬特点。我们发现这座墓室中的彩绘砖上土特别多,墓室里有大约60厘米的淤泥,侵蚀也比较严重,因此现在正在对墓室中的彩绘砖等进行清理定级。”何军海说。

据初步断定,此墓葬为北宋晚期墓葬,该墓由墓门、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地面为2米乘2米的正方形,顶部为八角十八层叠涩覆斗藻井式砖砌;东、西、北壁为对称仿木结构形制,雕绘出梁、枋、斗栱、椽、檐、门等,壁上绘有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画工精细。(新华社兰州记者刘能静)

景德镇发现明早期御窑遗址西围墙

经抢救性发掘和专家论证,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珠山南麓发现的围墙被确认为明早期御窑厂遗址的西围墙,至此,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西部边界范围得到进一步确定。

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介绍,此次发掘揭露的遗迹除了明初御窑厂遗址的西围墙,还有明代马蹄窑炉区的护窑墙、御用落选瓷器掩埋坑等一批重要遗迹。

去年4月以来,为了配合御窑厂遗址珠山南麓保护房改建工程建设,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南麓保护房西侧改建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人员在围墙内侧发现了大量从明代永乐到清代嘉靖时期的官窑瓷片,其中包括大量所谓“明代空白期”,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官窑瓷片,为研究“明代空白期”官窑瓷器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了解,景德镇御窑厂有上千年的官窑史,年的御窑史,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作为皇家窑口,御窑的生产拥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落选瓷器的处理十分严格,往往是集中砸碎后掩埋,故在御窑厂地下形成丰富的窑业文化堆积层。(新华社南昌记者吴锺昊)

河南省南阳市蒲山镇的黄山新石器遗址

可以判断是六七千年前一处玉文化中心

近日,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9个月的发掘,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蒲山镇的黄山新石器遗址,可以判断是六七千年前的一处玉文化中心,一个大型的玉、石器产地和集散地,还是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发现的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

在此次发掘中,先后发现两处面积在平方米以上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作坊,以及玉、石器制品和加工工具;清理出包括出土一件独山玉玉钺在内的“大王墓”等24座新石器时期墓葬、46座翁棺葬,以及数处房屋遗址和14个文化灰坑。今年3、4月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专家先后到黄山遗址考察,对发掘成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黄山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中原与江汉流域南北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来源:科技日报作者:乔地图片:中国文博)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蚕证丝绸之源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墓葬区俯拍图。

出土于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的牙雕蚕,距今已有多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对丝绸起源及相关手工业发展等研究意义重大。根据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的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古人雕刻的是一只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这只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造型与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蚕雕背部凸起,头昂尾翘,呈绷紧的“C”形姿态,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

“识别出是家蚕,并且是吐丝姿态极其重要,这说明它不是古人对于物类的一般表现或单纯的宠物性表现。结合附近青台、汪沟遗址发现的仰韶时期丝绸来看,中原地区的古人当时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在顾万发看来,牙雕蚕工艺之精巧从古人选材野猪獠牙就可见一斑。獠牙材质基本透明,符合蚕吐丝阶段体态透明的特点;而牙雕蚕的一侧是牙的原始表面,则是因为吐丝阶段的蚕体会发黄。

地处河洛文化中心区的双槐树遗址,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双槐树遗址已确认总面积万多平方米,目前共发掘多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环壕3条、公共墓地3处,以及1处大型房址分布区、4处窑址和13处器物丰富或特殊的祭祀坑,出土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针、石刀、纺轮等在内的丰富遗物。“这些发现实证了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年至年间的超大型聚落,是目前所知仰韶文化晚期阶段的最大中心遗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旭说。

据了解,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已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将继续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原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等研究提供更多考古材料。(新华社郑州记者桂娟、李文哲、中国考古网)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骨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