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海南州安多民俗文化村搬出
2022/12/2 来源:不详为切实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兴海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打造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并结合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集休闲旅游、牧业体验为一体,解决兴海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入住和后续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川甘青滇涉藏电视台联盟走进海南州特别采访活动让我们跟着阿坝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海南州的兴海县。
安多民俗文化村——“搬”出来的幸福村
地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核心区的兴海县,藏族占总人口77.89%,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多数地区山大沟深,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自然条件艰苦,各项社会福利设施几乎处于空白。为切实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兴海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齐心合力打造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安多民俗文化村”占地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安置农牧户户的文化村,一排排具有民族风格的藏式小院规划有序,广场商店、水泥道路、太阳能路灯、行道绿树,偶尔从巷道鸣着喇叭出入的小轿车,让人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草原藏城。
记者走进一户人家,藏族大哥项青达杰一家人正在吃午饭,作为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一家六口人年年底搬进了80平方米的小院。一家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元,收入来源主要靠放牧。年民俗村建成后,一家人搬进新居,孩子上学也更方便了。
项青达杰告诉记者:“以前住的地方,水电路还有孩子上学都不方便,现在都变好了,我现在在开出租车,爱人在当环卫工人,她每个月收入是多元,我每个月收入到元。”
现年43岁的杨宗泰有三个孩子,这个五口之家由于只有三头牦牛,又缺乏其他的经济来源和谋生技能,一度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政策扶持下,当过兵、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杨宗泰意识到这是发家致富、脱贫摘帽的最好机会,率先带领着同属于原村寨的23户贫困户来到了60公里外的搬迁集中安置点——安多民俗文化村。
“我以前住的地方全是土房子,房子盖不起,自己家庭条件也不好,吃水可能要跑半公里左右。搬过来以后,政府分了80平方的房子,整个房子水电路都有,感觉特别好。”安多民俗文化村村主任杨宗泰开心的说道。
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在新建的民俗文化村,卫生院、警务站等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逐渐齐全,政府还给搬迁到此地的贫困户们安排了多个公益性岗位,杨宗泰自己也当上了村主任,一个月能有多元的收入。同时他利用低息贷款购买了40余头牦牛,妻子、孩子在放牧的同时,也能在文化村里谋得一份公益性岗位,年杨宗泰一家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仅用时一年就光荣脱贫。
除了感激之情,谈及今后个人和村里的发展,作为村主任的杨宗泰也是信心满满。“以后我们要把产品卖给电商,直播带货。来提高村民的收入。”杨宗泰说。杨宗泰口中所说“电商”指的是建在安多民俗村文化村广场内的“兴海县电子商务展销中心”,中心还精心打造了高原直播第一村,就近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兴海县结合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集休闲旅游、牧业体验为一体,解决兴海县子科滩镇、曲什安镇、唐乃亥乡、温泉乡和龙藏乡五个乡镇的户农牧民搬迁入住和后续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
正在参与直播培训的村民叫多杰彭让,从今年8月份一直在展销中心学习直播带货,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
小小村居变成直播间,村民也变身为主播,现如今村里已经有近二十户人家实现直播带货,收入也大幅提高。
兴海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宁告诉记者:“年兴海县开始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通过电子商务扶贫,已经帮助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增收总金额是.7万元。”
目前,民俗村安置点已实现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功能“全覆盖”,下一步按照兴海县县委县政府部署,将千方百计增加民俗村农牧民收入,在依托民俗村“传统手工艺制品”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县“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对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全部登记造册,及时与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用工对接,拓展家政服务、保安、保洁等22个工种的用工渠道,不遗余力增加安置点农牧民收入,确保“两条腿走路”,强化后续产业发展路径。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如今,翻开兴海县扶贫工作成绩单,同心决战脱贫、为民谋福的成果俯拾皆是。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达到97.7%,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人从入股企业、合作社中受益。牧民社区楼房鳞次栉比,现代味十足的居民活动广场,多功能布局的农贸市场,高挑的路灯,笔直的马路,一幅幅大美兴海的画卷在1.21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徐徐铺开。
记者卓玛刘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