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龙羊镇高原上的静谧明珠,龙羊峡畔的悠
2024/12/10 来源:不详哪里治白癜风好 http://www.kstejiao.com/#夏日慢慢游#
去过的小镇很多,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青唐之西、西海之南的这个小镇。它有过繁荣热闹的往昔,如今安静地卧在时光里,没有往来如织的游客,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却拥有一个蔚蓝的湖泊,一个幽深的峡谷,一个举世闻名的电站,一条被称为民族母亲河的大河。它如此安闲,如此优雅,如此宁静,我常想如有时间,再回到那里住几日。
明亮的阳光,能照得人睁不开眼。几条干干净净的街道,没有几个行人,没有拥塞的车辆,宁静与悠闲驻守在街道的各个角落。野生的枸杞悄悄地红了,雀、鸲等小鸟在透明的空气中自由地往,微风轻荡着碧绿的湖水。远离尘嚣,你可以沉思,读书,写作,也可以在附近的山头守望日出、日落,在湖滨看碧波荡漾,水鸟飞鸣,渔船来往,还可以到附近的农家去采摘蔬菜、水果。
这个小镇就是龙羊镇。
龙羊镇位于龙羊湖北岸。龙羊湖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龙羊峡水库。是的,它是因为龙羊峡水库的修建,而在上世纪末出现于高原上的总面积达平方公里的大湖。它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与贵南县之间,库区沿黄河向上延伸靠近兴海县。因为它的出现,在高原平添了许多景区,而龙羊镇就是这个高峡平湖上最耀眼的明珠。
我曾连着2个夏天来到这里。公司主要负责人看上了这里的祥和宁静,将那2年的年中工作会会址选在这里。
从湟源往西,一路往上,过日月山,汽车先向南再往西,一路向下,在山南的沟沟坎坎里左弯右转,最终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龙羊镇。
街上人很少,车辆也寥寥无几。我们住的宾馆客人很少,也很洁净。一切显得这么从容不迫,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而街道与众多的房屋表明,这里曾是一个人口众多、喧嚣繁忙的小镇。在上个世纪龙羊峡水库建设之时,大量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涌向这里,在这个弹丸之地容纳了5万名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医院、学校、市场等一应俱全,曾有3座小学,2座中学,当年我有4名校友毕业后就分配到这里的中学教书。至今走在龙羊镇和镇的周边,可以看到被灌木把守的中学大门,医院,无人居住的房屋,化作遗迹的工地,半损而无所事事的瞭望塔,上了年纪却依然在尽职的吊桥……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则有更多鲜活的回忆,或许在他们的梦里,这里依然炽热、忙碌、喧嚣。有光荣的往日,才有截断激流的大坝和今天博大安宁的龙羊湖,才有它今天的优雅宁静。
当日傍晚,我与同事们来到湖滨,正赶上这一天最后的壮丽。落日映红了对面的红土山和草坡,映红了东面的石矶,也在原本蔚蓝的湖面上映出层层金波。西面是辽阔的湖面,太阳正在远处的山头上依依不舍地缓缓下沉。虽然它最终还是消失在山后,却将余晖留在湖水与天空。
而我想到大坝下峡谷去的愿望,到第二年才实现。
小镇的东头属于发电厂,穿过厂区才能上到大坝上,而这里是受管控的。于是第二年的一大早,我独自向东,想绕过电厂到峡谷去。清晨的小镇还在做着甜梦,路上空无一人,但一条深沟却拦住了我的去路。还好,前面有条铁索桥在等着我。过桥,上了一个小山头。这时太阳正冉冉从东方初升,天上布满朝霞。南面群山仅最高的山头被曙光镀红,接着更多的丹崖沐在红阳中。回首向西,龙羊湖恬波不惊,而北面的龙羊镇则依然酣睡在山水之间,没有车鸣声、吵闹声,像一个恬静无忧的孩子。而天空的云如鹏翼舒展,彩凤翔空,有的朵朵排成雁阵,有的如彩练横铺、流水飞泻,蓝天彩云倒映在幽蓝的湖中,湖显得愈发宁静。如果此时站在湖边,天水相映的景象应是另一番奇景。
走到龙羊峡谷边,我看到两岸平齐,峡壁直立如削,黄河在深深的谷底奔腾。谷中有建大坝时留下的公路,但无路可下,我只能原路返回了吗?据介绍,峡谷窄处仅30米,而直立的两壁高达米。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这条河,两岸就是平整的一块地,是什么样的伟力造成了这道深峡啊!这条长达40公里的峡谷,不过是青海黄河峡谷群中的一条而已。要理解它,需要放到更大的范围、更长的历史去考虑。
黄河从玉树州称多县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顺山向东冲出青海,来到川甘边界,遇到东面的大山,向北绕过巴颜喀拉山东端,向西折向巴颜喀拉山的南面,再一次回到青海的怀抱。可迎接它的并非低地平原,而是高山与高原,它只有劈山开路才能继续余下的行程。好在远古黄河形成期,龙羊峡所在的兴海至贵德一带原本是一个由海洋遗存的大湖,为它的大转折、大回环创造了条件。而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黄河也在不断下切,最后形成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峡谷群。而源头之水流到龙羊峡这里,已经走过公里的路程,跌落了余米,却还有近公里的路程要赶,还要再跌落余米才能回到大海的怀抱。可以想见在此它积聚了多大的势能,才硬生生将大地撕开,在花岗岩中开出一道深槽来呢?这是积千万年之功,一点一点咬开的。
我想起了龙羊峡中的奇石来。大坝建成截流时,峡中河道露出,河床上尽是如牛似屋的巨石,每一块石头都被冲刷得石肤光洁,奇形怪状。人们只能就地欣赏,而无法将它们运出。一个摄影家拍了一些河底石照片,最后被省出版社看中发行了一套明信片。实际上每一条峡谷都是一个巨大的“球磨机”,将滚落其中的石头打磨成美石,大石头留在峡中深水里,小一些的石头则被冲到峡外的河漫滩上。
朋友来这里捡过石头。这么深的河谷,没有河滩,怎么捡?答案是:两岸的山坡。原来,古黄河的河床要高得多,不仅高出峡谷的两壁,还更在半山腰上。河水不断下切,河床也不断降低,同时也将它早年的卵石作品留在两岸的山坡上。一个同事是在龙羊镇长大的,他熟知这里的山水,几次跟我说他小时见到镇附近的山上有黄河石,想带我来觅石,最终也未能如愿。
而现在,我站在峭壁之上,似乎只能一阵助跑,就能飞跃到对岸去,心想要是有人来投资,在这里建玻璃桥,搞蹦极,不是美极了吗?现在我却峡谷都下不去。
难道真的只有原路返回了吗?好在我遇到了两个牧羊人,按照他们的指点,我先从峭壁下到一道水沟中,再向下,就到了一条水泥马路上。顺路向下穿过一个山洞,就到了刚才我在上面看到的那条谷底公路。
站在谷底,有站在井底的感觉——南北两壁成了高山,东面南横过来挡住了河水的去路,西面是有“我国第一高坝”之称的龙羊峡大坝(高米),早已升起的阳光只照在南面的壁顶上,真有“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感觉。
回到宾馆,同事们已经用过早餐,准备回程了。有几人买了产于湖中的野生黄河鲤鱼与虹鳟鱼。这里水质优良,鱼异常肥美,我也想买,无奈汽车要出发了。同事安慰我:没事,我们还会来的。
但我再也没来小镇住过了,而我多想再有机会在这里静静地住几天啊。
在众多的景点之中,它就像一位娴静优雅的少女,从容娴雅,仪态万方,又如一位虽满腹锦绣下笔成章,却外表沉静毫不张扬的文士,还像是得道的高僧,或者远离繁华的隐士。或许它什么也不是,只是我红尘中难得的知己,虽然并不常见面,却时时念起来,一想起心中便有欣悦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