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人民满意,教育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22/8/9 来源:不详“过去我们牧民的孩子整天跟着牛羊跑,如今定居点有幼儿园了,孩子们还能接受正规学前教育。”兴海县中心幼儿园门前一位来接孩子的家长喜上眉梢。
“从老家到西宁打工,本以为孩子转学会遇到不少麻烦,没想到手续办得这么顺利。”安徽省霍山县的张荣强喜出望外。
“初中毕业后,一度想出去打工,幸好赶上免费中职教育,我才能继续读书。”在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叶雪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广大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无论是在偏远山村还是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资料图片
补齐短板,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教育的短板,关键就在贫困地区这个底部。
在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一排排教学楼房整齐地坐落在山坡上,橘红色的外墙面在寒冬中给人丝丝暖意。校长张秉珠说:“原来的校园内没有一块硬化场地,道路也都是泥土路。晴天,老师学生都是一身土;雨天,满地的泥泞。每逢降水,校园地面就会塌陷出一个个大坑,年年治理年年塌,学校花销巨大但安全隐患不绝。现在,孩子们不仅能在安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少年宫、学生餐厅、男女生宿舍楼,一应俱全。”
大华镇中心学校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这一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改薄”实施以来,大多数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截至去年底,全省所(含教学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有所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学校总数的95%。
“土豆炖牛肉、西红柿鸡蛋、甘蓝肉丝炒粉条、大烩菜”……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新元小学食堂门口,张贴着周一到周五的供餐食谱。
伴着《文明用餐儿歌》的歌声,新元小学的学生们开始吃起营养餐。冒着热气的饭盒边,是一张张笑脸。“小朋友们,你们的营养餐好吃吗?”“好吃,今天吃什么?”“土豆炖牛肉!”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们响亮地回答。
自年春季学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以来,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9.43亿元,惠及42个试点县(国家级试点县40个,省级试点县2个)所试点学校37.02万学生,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6年来,学生们不仅能吃得饱,更能吃得好,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一项项改革举措、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近年来教育成果惠及贫困地区的成绩: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稳步实施15年教育资助政策。年开始,青海省实施国家对贫困地区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到年,实行15年资助政策,学前教育免除学前三年幼儿保育教育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年生均元-元标准提供生活补助,同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资金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17.89亿元,受助学生从年的6万人增加到年的90.34万人,建成覆盖全体学生的教育资助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穷校摘穷帽,学生露欢颜。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其实就是守住了民生的底线,守住了教育的公平与社会的公正。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内心的呼唤。
教育要均衡发展,就要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得益于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我们四个人已经收到了东方航空公司的录取意向书。真的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望圆梦蓝天。”果藏族女孩才让吉兴奋地说。
像才让吉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国家从年起将新增招生计划主体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3年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共安排90余万人,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建了近百所万人大学。年,我省启动西宁三县、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普通高考平行志愿改革并取得圆满成功。调整省属本科高校招生计划结构,开创性设立“生态”“扶贫”“藏区”三个专项招生计划,完成农村牧区招生计划个,占省属高校本科层次省内录取总数的14.1%,赢得了农牧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教育要均衡发展,要解决城乡差异问题。湟源县波航乡中心学校与虎台中学“结了对”。“从虎台中学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波航乡中心学校小学部的英语教师张永花获益匪浅。
西宁市所辖三县属贫困县。由于三县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德育资源匮乏、校园文化缺失等因素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大,出现乡村学校高年级到低年级人数大幅减少的困境。“乡村空、城市挤”怎么办?年底,西宁市打破管理界限,将城区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直接下沉到乡村,率先成立虎台、七中、十二中三个教育集团。
“虎台中学的老师都到家门口了,我们又把孩子转回到乡上的学校,方便不说,还有更好的老师。”一传十、十传百,巴燕乡的村民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原本还要在县城租房子读书的孩子,转回了乡村学校。这得益于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机制创新,如今家长学生“舍近求远”的现象少了很多。
截至年底,全省43个县(市、区、行委)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
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从农牧区到城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均衡的教育,这样的梦想正在实现。
提升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说公平是教育的起点,那么质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线。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哪个同学来告诉老师,我们在前面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学生们跟着电脑里的老师,回答问题。
远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三年级学生与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一起,利用“专递课堂”,正在同上一节双语数学课。
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校长仁青多杰介绍,以前老师们常常是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子站一天,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说一天。年以后,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和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所有教室全部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学校与县区优质学校开设专递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开不齐、开不足课的难题。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青海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全省98%中小学教学班级和90%教学点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83%学校接入互联网,近29%学校建成功能齐备的校园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到年底,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人,比年的增加人。全省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6.8%、85.03%,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6.57%,高校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的62.30%。
同时,我省建立学费奖补制度,对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取得教师资格,在农牧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且与任教单位签订8年以上服务协议的新聘教师,进行学费奖补,鼓励和引导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基层学校任教,实施省内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形成教育出政策、财政拿钱、编制部门提前预留编制、人社部门提供岗位的良好机制,为青海省未来培养一大批双语理科和小学全科骨干教师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站在“由大向强”的飞跃关口,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让广大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百姓的心声。期待教育能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赵静来源:青海日报